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微循环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对改善末梢血流的影响

ISSN:2705-098X(P)

EISSN:2705-0505(O)

语言:中文

作者
刘丽芬,许 璐
文章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识别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微循环障碍,评估针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措施对改善末梢血流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70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34例发生微循环障碍,36例未发生)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评估了包括年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TN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术中失血量、周围血管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等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MB、术中失血量、周围血管病史、糖尿病史和高血压史与微循环障碍显著相关(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认了除总胆固醇外的其他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识别了主动脉夹层术后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提示通过管理这些危险因素可以为改善末梢血流和术后恢复提供潜在干预措施。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可能有助于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文章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微循环障碍;多元逻辑回归;干预措施;末梢血流
参考文献
[1] 亓俊杰,李世勋,周凡,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3,37(11):1152-1156. [2] 史骏,刘新兵,白艳艳,等.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与乳酸关系[J].临床荟萃,2021,36(05):402-407. [3] 杜鹏程,郑轶,李双双,等.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率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3,15(04):319-326. [4] 李培,万腾,赵鹏.老年高血压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血压控制水平与院内死亡的关系[J/OL].心脏杂志,2024,(03):294-301 [5] 万志敏,余振球,石乙君,等.2015—2021年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与治疗方式变化趋势[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12):1247-1255. [6] 陈宇,黎荣山,王勇,等.乳酸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微循环障碍关系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04):432-435. [7] 王晓微,李世强,王君英,等.缺血后适应对女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后微循环障碍的预防[J].河北医药,2017,39(09):1344-1347. [8] 侯宇鹏.AMI介入治疗前后的乳酸水平变化及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24,32(02):80-84. [9] 任洁,李跳跳,郭微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应用丹芪通脉胶囊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效果[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10):1233-1235.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