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雪娇
文章摘要
目的:探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临床采取病原学诊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我院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符合要求的307名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将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中感染性疾病203例(66.12%);肿瘤性疾病导致发热者21例(6.84%);风湿免疫疾病导致发热者37例(12.05%);其他原因导致发热者23例(7.49%),原因不明发热者23例(7.49%);研究对象中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病原学检查、抗体检查、涂片检查、培养检查、涂片检查、病原体检查,其阳性率依次为81.77%、50.74%、36.95%、21.67%、6.40%、1.97%,抗生素总体使用率达到93.49%。非感染组阳性率不如感染组(P<0.05),各类病原体阳性检查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其他病原体、寄生虫,其阳性率依次为56.35%、49.84%、23.13%、11.07%、10.10%、6.51%、2.61%、0.98%,所有研究对象中可疑感染灶达到77.52%,在所有感染灶中,感染性疾病占比85.22%,风湿免疫疾病占比62.16%,肿瘤疾病占比61.90%,其他疾病占比69.57%,原因不明组56.52%。在可疑病灶中,各个器官由高到低依次是肺部、淋巴结、血液、胆道、腹腔、肝脏、颅内、心内膜、泌尿道,不确定感染灶达到11.07%。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而言,对其采取病原学检查,阳性结果结合感染灶情况可提示感染现象,通过完善病理学检查可判定其发病原因是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从而明确病理学情况。
文章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病理学;临床分析;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淑英,孙文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2023,38(06):505-506.
[2] 李玲,罗慧平,毛娟,等.某三甲医院门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感染性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23,38(07):590-596.2023.07.003.
[3] 贾逸林,徐晶,徐红梅,等.2013—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聚集性发热疫情季节性和病原学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3,34(02):56-59.
[4] 李成林,甘泳江,钟瑶,等.南宁市江南区某三甲医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学调查与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32(23):2924-2927.
[5] 董金钰,张小梅,李梅基.白银市2018—2020年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甘肃科技,2022,38(16):105-107.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