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区婉莹,郭建娣,杨国莲
文章摘要
经间期出血,作为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许多女性可能经历的健康问题。本病的发生与女性月经周期中气血与阴阳的动态变化紧密相连。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气血的充盈与衰退、阴阳的转换与平衡,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演变。肾阴虚、湿热、血瘀是经间期出血的主要病因病机。中医护理技术是经间期出血的有效护理手段之一,能够有效改善症状,控制阴道出血量,缓解妇女身体的不适。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包括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穴位贴敷、中药沐足和耳穴贴压等。中医护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适用广泛、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点,不仅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政策,更是满足广大群众对健康与优质护理需求的重大举措。
文章关键词
经间期出血;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中药沐足;耳穴贴压
参考文献
[1] 王静怡,赵威,贾梦媛,等.张大伟从湿、热、瘀分期论治经间期出血经验[J].中医学报,2023,38(11):2385-2389.
[2] 史同霞,王学华.乌鸡白凤丸治疗排卵期出血的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05):96-97.
[3] 孙小可.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22.
[4] 朱文燕,王岩,吕宝伟,等.经间期出血的中医诊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04):136-138.
[5] 陈思可,周惠芳.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析经间期出血之辨治思路[J].江苏中医药,2024,56(06):26-29.
[6] 梁瑞宁,徐玲,李佩双,等.“月经生理”理论的中医学认知初探[J].中医杂志,2022,63(13):1211-1214.
[7] 梁玉婷,任美琪,曾子英,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中医用药规律[J].西北药学杂志,2023,38(05):210-213.
[8] 刘天楠,边小慧,张可心,等.自拟除湿清热止血方治疗经间期出血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药学报,2021,49(07):51-56.
[9] 宋美旭,李沛霖.李沛霖主任运用调周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经间期出血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06):82-84.
[10] 万黎萍,李莉.高校女生异常子宫出血临床病例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1(02):75-80.
[11] 陈思可,周惠芳.周惠芳“形神观”辨治经间期出血所致不孕经验[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4,48(02):170-172.
[12] 贺静,徐晓红,付琦瑶,等.《理瀹骈文》中月经病穴位贴敷学术思想探析[J].吉林中医药,2023,43(07):745-748.
[13] 胡爱平,张月群,殷凯铃,等.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2):49-52.
[14] 梁玉婷,任美琪,曾子英,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中医用药规律[J].西北药学杂志,2023,38(05):210-213.
[15] 宋美旭,李沛霖.李沛霖主任运用调周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经间期出血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06):82-84.
[16] 王瑛.固经丸加减治疗湿热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2):45-46.
[17] 邱洪.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肾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