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田玉玲,许宝华,王成竹,梅玲华,聂晓波
文章摘要
文章关键词
个体化给药技术;社区重精患者;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
[1]戚慧洁,陈莉,陈璐,陈海飞,王轶,王天笑,李群益,施孝金.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在肿瘤专科药学门诊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J].上海医药,2021,42(05):6-9.
[2]刘勇锋,林玮玮,郭仙忠.基于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奥卡西平个体化给药软件研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0,37(20):2537-2542。
[3]张建伟,马静雅,刘力.中药个体化给药口服固体制剂剂型选择与制备探讨[J].中医药导报,2020,26(12):36-39.
[4]刘伯石,王增明,张慧,高静,刘楠,高翔,李蒙,郑爱萍.“质量源于设计”在3D打印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2020,55(11):2719-2727.
[5]刘晓芹,焦正,高玉成,郑心怡,黄虹.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9,54(01):1-8.
[6]张莉莉.以基因为导向探讨苯妥英钠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8,30(10):6-9.
[7]边佳明,陈艳,安广文,赵维娟,杨凡,梁虹.中国187家医院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基因检测调查[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8,18(03):168-172.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