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中武功县方言词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及其实践研究
ISSN:2737-4297(P)
EISSN:2705-1358(O)
语言:中文
武功方言作为陕西方言乃至北方方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由于武功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偏西的位置,位于西安市与宝鸡市之间,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两地交通往来的要道,也使得该地方言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特点。本文通过对咸阳市武功县方言词汇的深入研究,旨在探究该地方言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通过分析武功方言中的词汇特征,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揭示了在发音、词汇使用习惯、句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对方言形成的影响,也体现了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对语言演变的作用。研究武功方言的意义在于维护和丰富了中国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为理解陕西方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此外,对于方言的研究还有助于保存传统文化,促进语言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以及推动语言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剖析武功方言的特色和内部差异,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该地区方言的认识,也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研究其他汉语方言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 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 孙立新.关中方言略说[J].方言,1997(2):106-124.
[3] 孙立新.陕西方言纵横谈[M].北京:华夏文化出版社,2000.
[4] 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 刘洋.《白鹿原》关中方言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6] 孙雅楠.《白鹿原》的方言运用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3):80-86.
[7] 王琼,洪丹.《白鹿原》中的词汇运用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4,29(2):118-121.
[8] 魏向丹.近十年陈忠实《白鹿原》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1(9):88-90.
[9] 田长山,连曾秀.方言误读[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1] 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J].西北大学学报,2016.
[12] 李荣.方言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 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J].方言,1988(4):257-269.
[14]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15] 刘育林.陕西省志·方言志(陕北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33]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16] 张崇.陕西方言古今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17] 孟万春,傅来兮.宜川壶口方言语音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5):46-49.
[18] 孙立新.关中方言略说[J].方言,1997(2):106-124.
[19] 孙立新.陕南方言略说[J].方言,1998(2):13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