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与祛惑: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挑战及优化——基于自我民族志的省思
ISSN:2737-4297(P)
EISSN:2705-1358(O)
语言:中文
本研究运用自我民族志研究方法,回溯分析个人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中的一段成长历程,观察分析民族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供给的特点、问题及挑战并观察分析受教育群体教育获得与困境。研究认为民族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多种问题和挑战,其反映在教育供给与受教育两个主体层面。从教育供给主体存在专业教育体系和民族地区实际的不匹配、实践教育体系薄弱等问题;从受教育主体存在专业认同度低、专业学习投入低、专业投入少及实践中的知识能力转化的问题。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认为从教育供给体系优化与受教育者主体能力提升同时着力,全面提升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
[1] 姜艳.民族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 关信平.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能力建设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J].社会建设,2017,4(04).
[3] 蒋逸民.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J].浙江社会科学,2011(04).
[4] 殷文,张杰.讲自己的故事就是“自我民族志”?——自我、叙事与读者关系的民族志新进路[J].新闻 记者,2017(12).
[5] 徐世栋.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03).
[6] 张群.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以内蒙古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2).
[7] 文军,何威.从“反理论”到理论自觉:重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社会科学,2014(07).
[8] 王金元.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9] 吕青.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