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一鸣
文章摘要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对其中“格”字的解释,两千年来各个大家说法不一。要把握“格”的意思,不仅要参考前人训诂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大学》的思想逻辑,还要从字源的角度出发,理解“格”字的本意,最终再确定“格物致知”的解释方向。因此,作者便根据《大学》原文及其“修身以为本”的要义与思想脉络,参考了“淮南格物”说,最终训“格”为“权衡、度量”之意。最后总结出“格物致知”结合了修身之本体与功夫,同时体现了儒家“执中两用”的中庸智慧。
文章关键词
《大学》;格物致知;儒学;执中两用
参考文献
[1] 汤一介.儒藏(精华编第51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40.
[2] 朱熹集注,杜泽逊审定.宋本大学章句 宋本中庸章句[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18.
[3] 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4.
[4] 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4.
[5] 王阳明全集(第三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30.
[6] 首先概括出“淮南格物”说的是赵贞吉.《泰州王心斋墓志铭》:“越中良知,淮南格物,如车两轮,实贯一毂.
[7] 续修四库全书(第93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37.
[8] 王艮.一庵王先生遗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9] 全祖望评论“淮南格物”说:“心斋论学,未必皆醇,而其言格物,则最不可易。”,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4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29.
[10] 参见:教育研究.2020第3期(总第482期),通情以达理——《大学》“格物致知“本义及其理论价值[J],于述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11] 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229.
[12] 卫湜.礼记集说[A].四库全书荟要(经部第55册)[C].台北:世界书局,1988.
[13] 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4]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 黄天澍.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6] 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17] 郑玄注,陆德明释,杜泽逊审定.宋本礼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18] 朱熹集注,杜泽逊审定.宋本大学章句 宋本中庸章句[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19] 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
[20] 朱子全书(第6册)(第1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21] 王阳明全集(第1册)(第3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22] 王艮.一庵王先生遗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3] 续修四库全书(第93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 汤一介.儒藏(精华编第120册)(精华编第281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5] 于述胜. 通情以达理——《大学》“格物致知“本义及其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20第3期(总第482期).
[26] 白宗让.《礼记·大学》“格物致知”新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9卷第6期(总第192期).
[27] 赵泽明.《大学章句》与“格物致知”[J].西部学刊2021年12月下半月刊(总第153期).
[28] 朱翔飞.《大学》“格物”解平议[J].孔子研究,2003,(1).
[29] 吴震.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0] 罗安宪.“格物致知”还是“致知格物”[J].中国哲学史,2012,(3).
[31] 姜子豪.王艮“淮南格物”身为尊思想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第28卷第3期,2019.
[32] 谭邦君.浅评王艮的“淮南格物”说[J].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