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可越,王砾雪,赵梓涵,张 罡,刘 威
文章摘要
本文以2023年新课标I卷中的一篇散文化小说《给儿子》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如何利用“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散文化小说的主旨意蕴。通过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河流”这一关键意象进行细致分析,本文揭示了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结构功能,如何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时间线索和空间布局紧密串联起来,从而展现出小说深层次的内涵——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碰撞、融合及其所带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将意象分析法应用于散文化小说教学实践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中的策略与启示,强调通过把握文本的核心意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实现教学与考试的有效对接,为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章关键词
散文化小说;意象分析;审美鉴赏
参考文献
[1] 刘金寅.散文化小说阅读的方法指导[J].中学课程资源,2018(1):34-35.
[2] 蔡永军.“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高考阅读题命题的关联[J].教育艺术,2013(4):80.
[3] 战一鸣.高中语文散文化小说教学策略研究——以《边城》为例[D].山东:聊城大学,2023.
[4] 代华.济刚柔之形品中和之美——统编教材视域下散文化小说教学解析[J].四川教育,2021(11):37-38.
[5] 陈夏怡.论散文化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水》的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0(10):25-26.
[6] 李哲.迟子建散文化小说的诗意建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27-31.
[7] 肖莉.散文化小说的诗意建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2):65-69.
[8] 刘海燕.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写作思维研究——联想思维在现代散文化小说中的运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5):18-21.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