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融入大学生心理预警路径探究——以德宏民族文化体验为例

ISSN:2705-1358(O)

EISSN:2737-4297(P)

语言:中文

作者
左瑞睿
文章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心理预警体系存在技术依赖强、文化适配性不足等局限。本研究以德宏傣族剪纸、景颇族绘画等非遗体验为载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构建“活动观察-分级干预”的心理预警创新模型。通过非遗传承人、心理教师、辅导员跨团队协作,在剪纸创作、武术训练等活动中捕捉学生情绪表达的非语言信号(如图案符号、肢体反应),并依据风险等级实施“持续观察-团体辅导-紧急干预”的分级支持。实践表明,该模型作为校园心理教育的本土化手段,借助非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与符号隐喻功能,既能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又能实现心理状态的可视化识别与本土化干预,学生主动参与率提升至89%,心理风险识别效率提高37%。研究为高校心理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推动非遗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文章关键词
非遗技艺;大学生心理预警;民族文化认同;心理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Landers,D.M.,&Arent,S.M.(2018).The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In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pp.1-24).Routledge. [3] Seligman,M.E.P.(2011).Flourish: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Simon and Schuster. [4] 熊锡元.民族心理素质刍议[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1-7. [5] 吴团英.关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06):38-43. [6] 戴桂斌.论民族心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5):47-52. [7] 秦殿才.论民族心理的结构与功能[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06):44-48. [8] 荣-苏赫.论民族心理的层次结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6(05):43-47. [9] 戴庆渲.民族心理结构探析[J].民族研究,1998(04):40-47. [10] 李尚凯.民族心理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0(02):34-41. [11]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2001]1 号. [12]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德宏州芒市探索“非遗+”模式助力乡村振兴[EB/OL].(2023-11-17)[2025-06-01].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