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通专融合的路径与特色——以五所研究型大学为例

ISSN:2737-4297(P)

EISSN:2705-1358(O)

语言:中文

作者
韩永胜,杨 曈
文章摘要
本研究聚焦中国研究型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差异与改革特征,选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为案例,系统分析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专融合实践。研究发现,高校通专融合主要呈现“通专一体”和“通专分设”两种类型:前者实现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的阶段性衔接,后者则在高年级阶段以专业深化为主导。尽管高校普遍提升了通识课程比例和整合度,但通识支撑不足、课程分类模糊、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研究指出,构建纵向递进、横向交叉的通专衔接机制,推动高校在课程理念、内容与组织上的系统重构,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
文章关键词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研究型高校
参考文献
[1] 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03):50-52. [2] 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1-7. [3] 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5):81-88. [4] 金顶兵.中国制度环境下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的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9):88-93. [5] 唐晓武,陆国栋,陈劲.竺可桢学院的办学思想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05):95-98+102. [6] 楼杨钇.创新与坚持——深化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资讯,2015,13(13):190. [7] 刘梅.中国通识教育实践模式述评[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70-73. [8] 崔乃文.制度移植的困境与超越——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7):82-90.2.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