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如意
文章摘要
本文围绕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展开研究,首先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明确其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异;接着分析高等教育如何从这三大要素入手赋能新质生产力成长;最后探讨新质生产力反推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围绕三大要素进行的“三新”变革。通过研究,旨在揭示二者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文章关键词
高等教育;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参考文献
[1] 李锐,吴荩萱,梁瑜倩,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历史使命[J].教育评论,2025,(06):3-18.
[2] 于佳宾.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43(05):155-160.
[3] 李佳.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5,(12):149-152.
[4] 刘刚,杨冉.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N].中国工业报,2025-04-21(020).
[5] 宣勇,翁默斯.高等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价值意蕴、分析框架与议题设置[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13(02):1-10.[6] 宋春千朗.新质生产力下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5,(10):105-107.
[7] 田养邑,马婷婷.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12):3-8.
[8] 张琳,温静.新质生产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向互促”的内在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5,(03):123-129.
[9] 姜伟.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38(05):42-44.
[10] 刘霁桐,刘海滨,彭鹏.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6):12-15.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