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康贝贝
文章摘要
“包袱”是汉语口语中的一个常见词汇,其作为一个固定词汇使用大致是在元代,本义为“用来包衣服等用的布”,后来引申出了“装有衣服等物品的包裹”这一最常见的义项。此后,“包袱”又引申出“某种焚烧的祭品”“负担”和“相声等曲艺领域的表现手法”等新的义项。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包袱”发生词义演变是受到了“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的影响。
文章关键词
“包袱”;词义演变;转喻;隐喻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宋)陈彭年等.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 中华书局编辑部.康熙字典(影印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2(01):44-50.
[7] 池昌海.相声"包袱"与语用"预设"、"含意"虚假[J].修辞学习,1996(03):9-10+8.
[8] 王林哲. "家伙"的形成和词义演变机制--兼论"家伙什儿"的形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4(03):90-98.
[9] 井怡琼. "红"词义演变的认知语义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4):128-130.
[10] 刘曲洋.相声"包袱"的语用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66-67.
[11] 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03):1-5.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