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姚文琪,蔡仕谦,曾红亮
文章摘要
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和空间,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和精神世界。本论文旨在讨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创造多层级的校园活力空间,提升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需求与建筑活动的关系。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多所大学的调研,本文从建筑内部、建筑周边和开敞空间三个层次,提出校园公共空间活力体系指引。
文章关键词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体系
参考文献
[1] 邢鹏威.岭南地区既有高校外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MA].华南理工大学2018.06
[2] 寥绮琳.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MA].华南理工大学2018.06
[3] 肖美娜.李子萍.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公共教学楼交通及辅助弓箭调查研究[N].城市建筑.2013.02
[4] 高深.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设计研究.[MA].吉林建筑大学.2017.06
[5] 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J].新建筑.2002.06.
[6] 黄翼.广州地区高校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及设计要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7] 高珊.大学校园外部共享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8] 邱正游.基于场所精神的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场营造探究[J].四川建材,2016,42(08):86+94.
[9] 褚越.深圳大学城学生生活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10] 王小秋.浅析大学校园建筑的庭院空间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07(05):39-40.
[11] 田甜.当代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探析——以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内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9):72-73.
[12]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4.
[13]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64.
[14]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13.
[15] 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5.
[16] 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25.
[17] 欧阳露.寻找失落的空间—谈教育建筑中的交往空间[R].天津大学.2006.2.
[18] 曹潇丹.设计后的再设计—高校校园景观失落空间的再利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0.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