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 堃
文章摘要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着如何将丰富多元的“非遗”资源有效融入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的课题。以四川白马藏族舞蹈为典型样本,深入剖析了“非遗”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实践意义、实践路径、教学实践反馈,为舞蹈教育领域如何有效利用地方“非遗”资源,推动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以及实现“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
文章关键词
“非遗”舞蹈;教学实践;白马藏族;教材
参考文献
[1]王龙生,汤倩妮.“非遗”资源融入高校舞蹈教学实践的探索——以永新盾牌舞为例[J].老区建设,2021,(4):86-90.
[2]李晓艳,苏世奇.六盘水“非遗”舞蹈进入地方高校的传承模式探索[J].大观:论坛,2020,(3):58-59.
[3]郑煜琪.白马藏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23,(21):81-86.
[4]丁庆,谢婷婷.“非遗”舞蹈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教学实践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1(7):141-143.
[5]廖莎.舞蹈生态因子对白马藏族“跳曹盖”风格特征的影响[J].艺术家,2024,(02):81-83.
[6]张雪娇.理论与实践——白马藏族祭祀舞蹈文化解读[J].音乐探索,2014,(01):109-113.
[7]钟冰洁.浙江将非遗舞蹈引进高校课堂的探索——以“扫蚕花地”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2(6):85-87.
[8]义西卓玛.谈白马藏族的舞蹈艺术特色[J].艺术品鉴,2020,(06):214-215.
[9]李青沂.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分析[J].艺术家,2019,(09):178.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