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的创新性传承路径研究——以“沪剧”为例

ISSN:3041-0606(P)

EISSN:3041-0630(O)

语言:中文

作者
刘昊霖
文章摘要
作为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传统戏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面临着观众流失、市场萎缩和传承断档的困境。本文旨在以沪剧为例,剖析传统地方戏剧在剧目内容与形式、观众感受、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创新性传承的可能路径。研究采用问卷调研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数据从语言障碍、审美隔阂、传播错位与创新需求四个维度分析沪剧在当代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核心困境与潜在机遇。研究发现,语言是理解地方戏曲的第一道门槛,高达70.59%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话是阻碍沪剧传播的首要因素;公众对沪剧的刻板印象构成了巨大的审美隔阂,52.94%的受访者认为沪剧的社会影响力正在减弱;在数字时代,沪剧的传播依然严重依赖传统媒体,与观众的期待形成了巨大反差;公众对沪剧的变革抱有极高期待,79.41%的受访者希望看到沪剧涉足现代题材。因此,传统戏剧创新性传承需要以更开放、更灵活的姿态,以地方特色为依托,在深耕传统内涵的基础上,积极融合现代元素,从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探索一条“国潮”发展之路,让传统戏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焕光彩。
文章关键词
传统戏剧;沪剧;创新性传承;国潮
参考文献
[1] 张福海.(2004).中国近代戏剧改良导论:1902-1919.戏剧艺术,1,49-53,62. [2] 孙宜学.(2005).语言变革:晚清戏曲改良运动的先导.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69-72. [3] 曲润海.(2009).乐当观众看川剧——从川剧《欲海狂潮》想到戏曲改编.四川戏剧,2,14-15. [4] 施旭升.(2014).“唱”与 20 世纪中国戏剧发展之路.广东社会科学,4,141-147. [5] 郭东辉.(2018).中国抗战戏剧的历史流变与时代观照.戏剧文学,9,146-150. [6] 倪彩霞.(2015).从南派艺术看粤剧的地方性传统.文化遗产,1,60-65. [7] 施旭升,&徐晨.(2018).论新潮演剧中戏曲新编的现代意义及其历史缺憾.戏剧艺术,6,46-53. [8] 傅谨.(2008).回归传统与思想解放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的发展主线.中国戏剧,8,4-7. [9] 马跃敏.(2015).梁启超与 20 世纪初年中国戏剧变革.文化遗产,1,42-49. [10] 鲍焕然.(2012).多重纯粹化:1950—1960 年代戏曲改革的激进化进路.戏剧文学,9,23-29. [11] 胡亮.(2008).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对黄山市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思考.中国戏剧,6,41-43. [12] 施旭升.(2010).“新潮演剧”:中国戏剧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广东社会科学,4,127-134. [13] 谢柏梁.(2010).国际化语境下的中国戏曲.艺术百家,1,77-84. [14] 沈后庆.(2017).从民国戏剧批评看“海派”京剧之审美特质.中国戏剧,12,61-63. [15] 吴国钦.(2012).刍议潮剧编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戏剧,7,58-61. [16] 袁国兴.(2010).何谓清末民初的新潮演剧?戏剧艺术,3,4-6. [17] 宁殿弼.(2001).新时期探索戏剧的戏剧观.社会科学辑刊,6,147-153. [18] 邓晓芒.(2018).中西戏剧理论的“错位”与“化用”——读邹元江《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3-70. [19] 刘小林.(1998).近代经世思潮与中国话剧的形成.文艺理论与批评,1,96-100. [20] 王辛娣.(2004).清末民初推动戏曲舞美变革的社会文化因素.戏曲艺术,3,97-101. [21] 尚嘉宝.(2022).在寻求共鸣中实现传统戏曲"破圈".中国戏剧,6,71-72. [22] 刘汭屿.(2023).出入中西,熔裁新旧——欧阳予倩《宝蟾送酒》与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戏曲改革.文学评论,4,35-44. [23] 董利森.(2012).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发展的方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回眸.四川戏剧,4,25-27. [24] 雷达.(2013).莫言:中国传统与世界新潮的浑融.小说评论,1,48-53. [25] 陈均.(2022).“寻路”与"融合"——21 世纪以来中国戏剧发展中的现代性探索.艺术百家,5,93-99,142. [26] 刘汭屿.(2024).“现代之眼”中的传统戏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06-116. [27] 傅晓航.(1991).“国剧运动”及其理论建设.戏剧艺术,4,60-67. [28] 陈晋.(1991).传统戏曲与文化改造(下)-毛泽东与中国文艺之四.文艺评论,2,4-10,30. [29] 朱恒夫.(2021).皮影戏《人鱼姑娘》: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之作.中国戏剧,8,54-55. [30] 司群华.(1987).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戏剧思想.戏剧艺术,4,125-134. [31] 康海玲.(2022).守正开新:福建木偶戏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中国戏剧,12,75-77. [32] 胡星亮.(1993).论新剧革命.戏剧艺术,4,52-61. [33] 戴谨忆.(2023).以戏为教:《琵琶记》的历史性跨越与当代反思.戏剧文学,5,98-103. [34] 王汉民.(2021).从剧目审查到《站队表》的出现——新中国初期传统戏曲站队现象分析.戏曲艺术,2,6-9. [35] 胡星亮.(2024).20 世纪中国话剧创作的艺术传统.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4,1-22. [36] 李伟.(2024).昆曲传承的当务之急是抢救、保护经典剧目.戏剧艺术,4,16-18. [37] 胡星亮.(1999).融汇贯通:话剧与戏曲的艺术整合-论新时期中国话剧的发展趋势.戏剧艺术,4,4-16. [38] 孟昕.(2024).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文艺理论研究,2,167-178.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