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郁蓉,陈兆楠,张琪荣,张 茜
文章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提升研究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成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圈群化的加剧,圈群的封闭性、排他性和非理性特征导致主流思政教育难以有效“入圈”。因此,本文分析了当下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困境,归纳总结了网络圈群视域下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冲击因素,从研究生自身、政府、高校和社会四个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路径。
文章关键词
网络圈群;思政教育;破圈
参考文献
[1] 邓志强.网络圈群研究的议题与展望[J].青年学报,2020(03):46-51.
[2] 叶荔辉.高校“网络圈群”舆论引导的困境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135-138.
[3] 匡文波.自媒体时代圈群文化新特征[J].人民论坛,2020(Z2):151-153.
[4] 胡华,唐召云.基于网络圈群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03):47-51.
[5] 刘广乐.网络圈群视阈下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81-83.
[6] 段洪涛.网络圈群的舆论传播机理[J].传播力研究,2020,4(07):184-185.
[7] 韩雪.基于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的研究[J].国际公关,2023,(22):133-135.
[8] 陈坤,曹良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析与界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4):119-121.
[9] 卢岚,徐志远,曾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学术论坛,2006(10):178-181.
[10] 玄铮.大学生网络圈群化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56-59.
[11] 曾令辉,董晓绒,苏梅芳.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协同关系的生成——基于高校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现状调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2):145-151.
[12] 李红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及其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03):133-137.
[13] 丁科,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新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0(04):144-150.
[14] 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02):1-7.
[15] 赵惜群,翟中杰.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从传统到网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04-109.
[16] 刘观金.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01):34-36.
[17] 许葵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02):100-101.
[18] 刘雨,易治廷.智媒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算法焦虑与纾解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5,45(02):56-62.
[19] 王辉,刘雨.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困境与对策[J].传媒,2024,(18):76-78.
[20] 孙旭红,顾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挑战及优化策略——大学生网络圈群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02): 35-43.
[21] 张成凤.网络“圈层化”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机理与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4,(12):87-92.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