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金金,傅 骞,王春亮
文章摘要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正手拉弧圈球技术在比赛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技术动作复杂,涉及多关节协调与力量传递,尤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和技术掌握提出较高要求。生物力学视角能够深入揭示动作细节与运动规律,为技术优化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支持。目前针对12至18岁青少年正手拉弧圈球的生物力学研究较为有限,训练方法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本研究以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技术为对象,基于生物力学视角系统探讨其技术特征、动作机制及优化路径。研究首先界定正手拉球的定义与分类,涵盖拉弧圈球、拉快球、拉下旋球等类型,阐明其生物力学基础,包括多关节协同、力量传递、重心转移及神经-视觉协调等方面,并分析其在比赛场景中的战术价值与发展趋势。通过运动学分析揭示上肢关节如肩、肘、腕的链式运动规律,明确力量传递依赖“下肢-躯干-上肢”动力链协同及肌肉群递进发力机制;结合重心转移与拍面角度调控的生物力学关联,解析击球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青少年常见问题,如动作不连贯、力量不足、旋转速度失控、重心失衡等,提出技术精细化调整、器材适配、个性化训练及技术-战术协同的优化策略。研究进一步指出当前生物力学研究在青少年群体、三维动作捕捉及多因素整合方面的局限,展望运动科学、人工智能、材料学等跨学科融合对精准训练的推动作用,为青少年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的科学化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文章关键词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生物力学;青少年;技术训练
参考文献
[1] 门芳宇.少儿乒乓球训练中球网升高对下旋弧圈球练习效果的影响[D].吉林体育学院,2021.
[2] 莫俊义.体育高考乒乓球专项教学应用分析[J].体育世界,2023,(03):128-131.
[3] 郭诗雨.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不同线路正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
[4] 王辉煌.造成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2):187-188.
[5] 陈伟.儿童掌握正手攻、反手拨、左拨右攻过程中应用体技战同步训练初探[J].考试周刊,2019,(73):114-115.
[6] 黄健.规则的演变与我国乒乓球持拍技术流派兴衰的关系[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 窦可顺.乒乓球正手拉球技术的训练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71.
[8] 孙念全.基于表面肌电及运动学特征的乒乓球正手弧圈球动作技术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24.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