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视域下汤亭亭《女勇士》中的身份建构策略

ISSN:3041-0606(P)

EISSN:3041-0630(O)

语言:中文

作者
赵思妍
文章摘要
本文以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为框架,探讨汤亭亭《女勇士》如何通过记忆书写促进华裔美国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汤亭亭在其代表作《女勇士》中创造性地运用三种记忆重构地策略,展现了记忆在身份建构中的积极作用,为处于“文化夹缝”中的华裔美国群体找寻创造其身份认同路径,即通过中美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融合,华裔美国群体得以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认同困境,建立起既承续中华文化传统又在其生存空间中具有当代意义的主体性认同模式。
文章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女勇士》;集体记忆;文化记忆;身份构建
参考文献
[1] ssmann,Jan.Das kollektive Gedächtnis zwischen Körper und Schrift.2005. [2] Halbwachs,Maurice.Das kollektive Gedächtnis.Fischer,1985. [3] Kingston,Maxine H.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Vintage Books,1976. [4] Li,David Leiwei.Imagining the Nation: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sent.Stanford UP,1998. [5] Smith,Jane.“Trauma and Healing in Maxine Hong Kingston’s The Woman Warrior.”MELUS,vol.25,no.2,2000,pp.75-90. [6] 程爱民.“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叙事”——以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为例.”外国文学研究 45.01(2023):117-128. [7] 孙明明,and 徐文培.“汤亭亭对中国故事的“反记忆”式重构.”外国语文 38.02(2022):49-55. [8] 高奋.“论汤亭亭《女勇士》的跨民族书写.”当代外国文学 38.04(2017):28-34. [9] 苏凌.“文化寻根与身份复得——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35.11(2019):43-45. [10] 邵存莲.“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浅谈《女勇士》中文化身份的形成.”青年文学家.29(2015):74-75.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