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冷佳航,梁予菁
文章摘要
壮族歌圩是一种体现壮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象征,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壮族民间传统的“三月三”,在继承了上巳节的文化传统后,演变成了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具有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消费等多种作用。在历史上,武鸣壮族的“三月三”民间文化曾经因为社会的变化、文化机能的衰退而逐渐没落,在当今时代各方的大力扶持下,又得到了恢复与重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鸣“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
文章关键词
武鸣歌圩:三月三;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云芳,黎橙橙.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功能变迁的思考——以广西武鸣壮族歌圩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2017,38(2).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毛宏龙,罗玉华.现代化境遇下壮族歌圩文化的挑战与契机[J].文化学刊(文化遗产),2022(8).
[4] 黄秋红.基于教育视角的壮族歌圩文化家庭传承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5] 陆英.新时代壮族歌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民族研究),2022,33(4).
[6] 康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6,09(27):20.
[7] 王丹.“壮族三月三”当代民俗文化功能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8] 邓建圣.武鸣“歌圩”—这里的人们爱山歌[N].人民日报,2023,04(13):20.
[9] 李振鹏.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功能、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