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数据与模型构建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应用——2015-2025十年文献梳理

ISSN:3041-0630(P)

EISSN:3041-0606(O)

语言:中文

作者
李秋颖,周 华
文章摘要
大数据及模型构建在2015-2025年间引起了中国考古学领域三个层面的巨大变革,分别是现场勘察与发掘层面、数据整合与应用层面、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层面。这十年间,大数据与模型构建在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使得数据采集与遗迹预测更精确、快速,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管理更加科学、系统,同时也加大了多学科交叉协作及公众参与的力度。在未来,大数据与模型构建将进一步与考古学相融合,中国考古学将继续向更智能、更精准的方向迈进。
文章关键词
科技考古;大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文化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一澄.考古发掘文物的数字化保护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4. [2] 王珏瑶.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机器人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 彭淑贞,张伟,陈栋栋.汶泗流域大汶口文化考古遗址模型预测[J].泰山学院学报,2010,32(06):34-39. [4] 杨林,裴安平.田野考古地层空间数据模型构建[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19(01):85-94. [5] 高振华,梁孝,孙先土.基于三维模型绘制考古遗迹线图的方法探索——以墓葬绘图为例[J].草原文物,2020,(02):118-124. [6] 郭青林,卢春,刘睿良,等.佛教石窟断代方法新进展:如何基于贝叶斯模型(OxCal)和考古信息提高碳十四测年精度[J].敦煌研究,2018,(06):168-176. [7] 韩牧哲,高劲松,方晓印,等.面向叙事的考古发掘登记资料的语义关联模型构建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4,8(05):1-17. [8] 高文霞.宁夏考古资料档案分类管理及大数据应用的探索[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9):92-95. [9] 王华忠.考古发掘数据处理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3. [10] 陈建红.东北古史研究的数字人文体系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22. [11] 周明全,李璨,解国栋,等.基于三维模型的考古线图提取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38(03):286-292. [12] 陈博,杨晓庆.考古发掘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与思考——以体素模型应用为中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1,33(05):93-101. [13] 李秀峰.文物三维模型线图生成和测量方法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13. [14] 孙雨,谷宏耀.基于三维模型的考古线图提取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石窟寺研究,2023,(01):259-265. [15] 熊尧,鱼晓惠.基于多源数据的遗址公园空间感知测度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考古遗址公园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风景环境与高品质生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23年会论文集.长安大学;2023:11. [16] 李利.基于耦合模型的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20. [17]李 兴洋.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研究:基于 SWOT 分析模型[J].旅游纵览,2024,(19):25-27. [18] 王志强.基于 SWOT-PEST 模型分析山西公众考古事业发展现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07):174-177. [19] 逯俊宁.基于 SWOT 模型的新时代国家高新区考古遗址公园服务体系策略研究——以无锡市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例[J].无锡文博,2020,(00):134-138. [20] 曾欣蕾.文化遗产旅游地数字化转型研究[D].南昌大学,2023. [21] 訾鹏,陶义占.人工智能背景下河南考古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2023,(24):30-32. [22] 呼凯玥.基于 HIAs 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影响评估体系探究[D].西北大学,2022. [23] 权东计,呼凯玥,朱海霞.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大遗址规划编制影响评估体系探析——以杜陵为例[J].中国软科学,2021,(S1): 140-147. [24] 任重重.公众考古新媒体运用观察与分析[D].辽宁大学,2022. [25] 孟中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的数字秦陵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论丛,2022,(00):300-309. [26] 赵瑞.数智时代下考古材料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与数据可视化研究[J].东方收藏,2024,(10):131-133. [27] 殷红梅.新媒体平台上文物传播的文化意义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22. [28] 黄洋.考古成果在博物馆中的传播阶段与模型[J].东南文化,2022,(06):160-165+191-192. [29] 彭若宇.新兴计算机技术与考古学——人工智能视野下的田野考古新方向[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0):175-177. [30] 思佳.科技赋能考古,衔接过去与未来[J].科学之友,2023,(10):10-11. [31] 胡耀武.科技考古研究范式之思考[J].人类学学报,2022,41(05):952-958.
Full Text:
DOI